經過多年的努力,從引進到國產化,目前我國鐵路各工廠對中厚板、型鋼、零部件的預處理問題以基本得到解決.然而,薄鋼板(指厚度在5mm下的鋼板)的預處理問題,仍然困擾著大家。由于薄鋼板較輕,容易變形,因而凯发国际娱乐官网入口 薄鋼板預處理線拋丸室的設計與其他預處理線拋丸室設計應該有所不同。本文由青島
吊鉤式拋丸機
生產廠家青島淳九整理。
1、拋丸室工作原理
圖1為拋丸機拋丸室的結構示意圖。它主要由拋丸器、室體、輥道、提升機、螺旋輸送器、丸塵分離器等部分組成。拋丸器是拋丸室的關鍵部位。丸料由提升機提起經丸塵分離后送到拋丸器,由拋丸器將丸料高速拋射到鋼板表面,清除鋼板表面的油污和鐵銹,而后由螺旋輸送器將丸料送回提升機,重新進行下一輪循環.鋼板從拋丸室的一端由輥道送到拋丸室內,經拋丸器拋打后由另一端輸出。
2、彈丸的選取
彈丸的合理選用與清理效果有直接關系。一般情況下,彈丸選擇的依據是被清理工件的材質、厚度、尺寸及需達到的工件表面要求等。在一定速度下,彈丸的直徑越大,對工件的打擊力就越大,清理效果就越好。但是,彈丸直徑太大,工件表面粗糙度也大。
目前,普遍采用鑄鋼丸與鋼絲切丸混合使用,不同直徑的彈丸也混合使用。對薄鋼板可用0 .8mm和1.0 mm的彈丸混合使用.這樣,可在獲得較好的表面處理質量(符合國標GB 8923—88規定的Sa2÷-)的同時,具有較好的經濟指標。
3、薄鋼板預處理線的特點及設計要點
薄鋼板與中厚銅板不同,由于鋼板較薄、較輕,在拋丸器丸料的打擊下會有如下問題。受力不均;鋼板易產生變形。從而影響下一步拋射范圈。)工序的使用。同時鋼板易以輥道為旋轉軸翹起而卡住,降低生產效率,甚至造成設備損壞。
針對此問題,應對拋丸器的設計、布置以及輥道的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3.1拋丸器的設計
拋丸器拋出的丸料應盡量均勻。使鋼板受力均勻,減少局部變形。這就要求路面拋丸機中拋丸器的散射性能較好,使在拋打區內的丸料能盡可能均勻分布。如圖2所示為拋丸器飽射示意圖。在相同的拋丸量情況下,越大說明彈丸分布越均勻。這由拋丸器本身的性能參數所決定,要對拋丸器進行優化設計。
拋丸器各項性能參數直接髟響到鋼板的處理質量。不同的處理對象,應選擇不同的拋丸器參數。拋丸器的設計主要是在滿足拋丸量、彈丸速度的條件下,對葉輪、葉片、分丸輪、定向套、進丸管進行設計。
3.1.1葉輪形式的選擇
葉輪有兩種形式即單圓盤和雙圓盤.單圓盤葉輪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較先進的結構。單圓盤葉輪具有剛性好、制造工藝簡單、拆卸方便等優點,逐步為人們所采用。
3.1.2葉輪直徑與轉速的確定
葉輪直徑與轉速互相翩約.在相同轉速下.葉輪直徑大者,彈丸的拋射速度也大,一般應根據工藝要求而定,可參考彈丸選擇中介紹的方法選取.對薄板而言,由于所用丸粒較小,相對拋射速度不能過小,否則處理效果不理想。
3.1.3葉片形狀的選擇
葉片的形狀是決定拋丸器性能的主要參數之一。根據1996年對曲線葉片拋丸器的試驗,發現在轉速、定向套窗口相同時,曲線葉片拋丸器的徑向拋打主覆蓋區范圈較直葉片拋丸器的大20%左右,說明曲線葉片拋丸器的徑向散射角大,拋打均勻性較直葉片的好。因此,對薄鋼板預處理線來說,曲線葉片越丸器更有利于提高薄鋼板的拋打質量。
3.1.4拋丸量的選擇
拋丸量的選主要根據被處理工件、生產率來確定。根據對現有進口薄鋼板預處理線的統計,拋丸量大都在250 kg/mia左右。對薄鋼板而言,在滿足處理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用較少的拋丸量,這樣對防止變形有利。
3.1.5分丸輪、定向套的設計
為了保證彈丸順利從定向套窗口拋出并達到所需的拋射速度,分丸輪外徑必須滿足,2=0.287 3 xR(R為葉輪外徑)的要求。為防止丸料在分丸輪內出現環狀堆積,分丸輪內腔入口設計成圓錐形(如圖3),內腔呈鼓形,這種結構可避免彈丸被離心力壓向輪壁,形成環狀堆積,降低拋丸量。
定向套設計的關健在于窗口的大小,一般定向套窗口圓心角為45.~60。,定向套窗口長度比分丸輪窗口長度略大即可。定向套可用來改變拋丸器的拋射方向。 3.1.6進丸管直徑的選擇
進丸管用于從貯丸斗向拋丸器供丸。一定形式的拋丸器應當只有一個比較合理的鏈丸管直徑。它必須滿足拋丸器所需的拋丸量.因為拋丸器在運轉過程中相當于一個離心風機,進丸管直徑不同,會引起進丸管中風速不同。從而導致進丸速度不同,引起拋丸量變化.達不到設計
要求.可按下面的經驗公式計算. 式中D~一進丸管直徑.m;
g——拋丸器較大拋丸量,kg/min; y——彈丸密度,kg/m3
; d——彈丸直徑,m. 3.2拋丸器的布置
拋丸器的布置是預處理線成敗的關鍵.如果拋丸器布置不好,由于薄鋼板較輕.對鋼板的打擊力不平衡,容易使鋼板變形。拋丸器的拋射圖顯示,拋丸器的打擊區域與拋丸囂的旋轉方向有關,拋丸器的拋打區中心與主覆蓋區中心有150mm右的偏心(如圖2(c)所示)。因此.布置拋丸器時,要使上、下拋丸器的打擊位置對齊。使鋼板所受的外力達到平衡,盡可能減小鋼板的變形。另外,上面(或下面)的2臺拋丸器的拋打重迭區域N要合適.圖2(d)所示為理想狀況。拋打區域重迭過少,對鋼板的處理效果就差。拋打區域置迭過多,也會使鋼板局部受力過大而變形。這與中厚鋼板的情況不同.
3.3輥道間距L要合適
在地射距離上,輥道間距L(如圖1所示)以略大于地丸器軸向散射帶寬度為宜.一般拋丸器的軸向散射角為8.~12.以1.5 m高度計算,散射帶寬度為210 mm~320 mm。因此,輥道間匪可取350 mm左右。
3.4拋丸室高度
拋丸室高度(即拋射距離)在800 mm~l 500 mm之間為佳。
以上幾點是青島拋丸機鑄誠機械公司對是薄鋼板頂處理線的基本要求(從引進的頂處理線看.主要也是這幾個問題)。調試時應注意丸量的控制。在保證拋丸質量的前提下,下面拋丸器的丸量要大于上面拋丸器的丸量,以使鋼板整體受力是向上的,避免鋼板以輥道為旋轉軸翹起而卡住。不同厚度的鋼板,其相應的參數也有所不同。厚鋼板預處理線看,不少工廠曾經在引進線上嘗試過對簿鋼板進行處理,效果不甚理想。這主要是由于拋丸器的布置不當所造成的。只要根據博鋼板的特點,重新布置拋丸器位置及輥遭間距,調整各拋丸器的丸量匹配。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亦即對原有預處理線進行改造,使之成為既能處理薄鋼板又能對厚鋼板進行處理的預處理線。處理簿鋼板與厚鋼板工序同只要對拋丸量進行調整即可。
另外,今后應以薄鋼板為對象,進行預處理線拋丸室的設計。因為能處理薄鋼板的拋丸室,也一定能處理其他厚度的鋼板。這樣可避免設備的重復投資。
4、結束語
由于薄鋼板的特點,薄鋼板的預處理要比厚鋼板的預處理復雜。在寒冷地區,若遇剄電動機啟動困難,可先把塔式皮帶輪組的三角皮帶調整到低速傳動級,使之運轉15 rain~25 min,直至潤滑油稀化之后。再調整三角皮帶到中轉傳動級,按試驗指標逐一提高,也可采用把潤滑油桶放在暖氣旁加熱的方法。使潤滑油稀化,再加到齒輪箱中。